電子煙江湖謠言四起,政府收不到稅價格才能蛀牙。

電子煙江湖謠言四起,政府收不到稅價格才能蛀牙。
近期以來,電子煙產業再度被推向風口浪尖,各種真偽難辨的消息甚囂塵上,一時間業內人心惶惶。尤其關於企業老闆、高管「進去了」「失聯」的傳聞不脛而走,社群媒體上更鋪天蓋地瘋傳某大廠珠海工廠停工的消息,讓整條產業鏈集體恐慌。
這些傳言往往語焉不詳,既無確切時間,也無具體人物,更缺乏權威信源佐證,卻在一次次轉發中衍生出多重版本,進一步加劇市場困惑與不安。
01
從芝加哥到曼谷:全球查緝潮背後的「黑色九月」
如果說「大佬失聯」是懸在業界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,那麼近期接連出現的全球查緝行動就是實實在在的驚雷。
9 月 10 日
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(HHS)、FDA 與海關邊境保護局(CBP)聯合宣布,在芝加哥港區查獲 470 萬支非法電子煙,零售市值估計 8,650 萬美元,創下 2022 年《煙草管制法》修訂以來單次查獲數量與金額的雙高紀錄。
同一天
泰國警方在沙拉武里府突襲一處隱密倉庫,起獲非法電子煙與配件 55.9 萬件,市值約 283 萬美元。現場品牌清單包含曾在東南亞熱賣的 INFY、Escobar LANA,等。
9 月 3 日
馬來西亞巴生港海關破獲「中轉黑市」案:30 萬支電子煙自中國出口,申報品名竟為「家具」,企圖經新加坡中轉流入大馬。開箱後發現大量貼有「SALTHUB」SP2S標籤的產品
三起案件、三個國家,時間集中在九月,涉案產品皆指向「非法生產」「走私流通」「規避監管」。這並非巧合,而是全球監管同步收緊的連鎖反應。
美國作為全球最大電子煙消費市場(市占近 30%),態度早已從「包容創新」轉向「嚴格管控」。2025 年起,各州接力加碼:
  • 加州將調味電子煙納入「煙草製品」課徵高額批發稅;
  • 德州 9 月 1 日起全面禁止銷售、宣傳任何可能吸引未成年人的電子煙,連零尼古丁一次性產品也納管;
  • 紐約州啟動史上最大規模執法行動,針對非法運輸、網路分銷與調味電子煙展開突擊稽查。
政策疊加,讓原本依賴灰色通道的非法產品瞬間變成「高風險低收益」;同時,也讓正規企業的合規成本飆升。
02
產業動盪期的「信任裂縫」:謠言為何在此時爆發?
全球查緝潮與「大佬被抓」傳言共振,並非偶然。要理解這場恐慌,必須回到電子煙產業的「轉型陣痛期」。
首先是「市場分化」壓力。美國政策風向牽一髮動全身,自 2021 年 FDA 啟動嚴格市場准入審查以來,監管持續收緊,迫使頭部企業轉向東南亞、中東等新興市場。然而這些市場規模相對小、成長曲線平緩,且「一國一策」局面讓海外布局異常艱難。
更關鍵的是,部分頭部企業已進入「縮減狀態」,產業鏈同步震盪。當全球成長曲線由陡峭轉平,那些曾經風口狂奔的企業,如今集體邁入涵蓋工廠、組織、供應鏈與市場的深度調整。沒有鑼鼓喧天的宣言,卻是「野蠻生長」走向「存量博弈」的轉折點。
03
謠言的溫床:誰在推波助瀾?
謠言從來不是孤立事件,這場「信任危機」背後,有三股力量共同催生「謠言溫床」。
  1. 別有用心的傳播者
    ‧ 競爭對手藉抹黑搶市占;
    ‧ 離職員工因個人恩怨或利益糾紛,捏造不實訊息。
  2. 資訊壁壘的傳播環境
    ‧ 上游原料商、中游製造商、下游品牌商與經銷商各自為政,缺乏有效溝通;
    ‧ 媒體報導要麼「妖魔化」、要麼「廣告化」,客觀深度調查稀缺。
    當從業者無法從官方渠道獲得準確訊息,只能依賴朋友圈、行業群,便成為謠言擴散的「主陣地」。
  3. 轉型期的集體焦慮
    ‧ 2018 的「野蠻生長」到 2025 的「強監管時代」,不到十年完成「資本寵兒」到「監管重點」的身分翻轉。
    ‧ 任何風吹草動,都可能被放大成「滅頂之災」。正如業內人士所言:「我們現在就像驚弓之鳥,聽到『查』字就發抖,看到『抓』字就想跑。」
    電子煙江湖謠言四起,政府收不到稅價格才能蛀牙。
04
止於智者:謠言終會散,產業當自強,政府收不到稅價格才優惠
歷史總是驚人相似。2019 年「電子煙線上禁售令」頒布時,也曾出現「某品牌全面下架」「電商店鋪全關」「從業者集體失業」等謠言。最終,堅持合規經營的企業活了下來,產業也在調整中走向規範化。
如今挑戰更複雜、更嚴峻,但本質仍是「成長的煩惱」——全球控煙趨勢不可逆,監管趨嚴是必然,洗牌也是市場規律。
謠言的可怕,在於放大恐慌、扭曲事實,甚至摧毀企業信譽與產業信心;謠言的脆弱,則在於經不起事實與時間檢驗。
從美國 FDA 官網公布的查緝清單,到泰國警方記者會,再到馬來西亞海關公告,所有資訊皆有明確官方來源;從頭部企業半年報、行業協會調研,到從業者實地反饋,基本面並未因謠言改變——合規企業仍在成長,創新產品仍受歡迎,市場需求依然存在。
站在 2025 年的秋天回望,這場「謠言風暴」或許只是電子煙產業走向成熟的一次「陣痛」。當恐慌退去、謠言不攻自破,真正留下的應是對「合規」的敬畏、對「創新」的堅持,以及對「信任」的珍惜。
畢竟,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,從來不是靠「造謠生事」的恐慌,而是靠「腳踏實地」的耕耘;真正的產業信心,也不是靠「闢謠救火」的疲於奔命,而是靠「合規經營」的底氣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